切勿使用不合格的塑料袋、塑料包装袋
近日,市工商局组织突击检查,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内,一次就收缴了56万多个不合格塑料袋。
切勿使用不合格的塑料袋、塑料包装袋
记者随后到几个菜市场采访,发现小贩们有点“闻塑色变”,平日里公开奉送塑料袋的,现在都变成了“地下工作”,看来此次突击检查的风声传出,确有震慑效应。
据参与检查的工商人员透露,这些不符合国家卫生安全标准的塑料袋,大多销往菜市场、米粉店、快餐店。
记者采访发现,虽然国家“限塑令”发布已有4年之久,但小贩和市民似乎已置若罔闻,那些“三无塑料袋”在菜市场、米粉店、快餐店和其他零售食品店里仍然大行其道。
但专家告诉我们,每天让食品与这样的塑料袋接触,无异于服用慢性毒药。
查获大批“毒”塑料袋
7月3日,市工商局组织了一次统一行动,对市内使用和销售塑料袋、纸杯、饭盒等制品情况进行突击检查。
在五里店果蔬批发市场内,执法人员在一家专营塑料袋批发的小店内,当场搜出不合格塑料袋56万多个。这些塑料袋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经检查,绝大多数都没有“QS”标志和检验手续,且不符合“厚度大于等于0.025毫米”的国家标准。
另外,在虞山食品批发城西侧一家专营一次性塑料饭盒、杯具的批发点,工商执法队员发现该店仍在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发泡塑料饭盒。这些塑料饭盒同样没有“QS”标志,商家所提供的检验证明也都是过期、无效的。当天上午,执法队员从该店收缴不合格发泡塑料饭盒5万多个。
查获56万个不合格塑料袋的市工商局七星分局三里店工商所的执法人员告诉记者,7月4日,他们在七星农贸市场、家乐市场等场所查获6包不合格塑料袋,每包将近有3000个塑料袋。
市工商局市场与合同规范科副科长杨铭介绍,在这些不合格的塑料袋、一次性饭盒等塑料制品中,大多是利用垃圾站收购的废旧塑料再生产的,且未经消毒,很可能含有大量病菌。有的生产厂家在加工一次性塑料袋的过程中,还会加入一些有毒的稳定剂,这类塑料袋是绝对不能用于包装食品的。如果用这类塑料袋盛装含油类食品及高温食物,塑料中的有害成分就会溶解到食品中,危害人体健康。
不合格塑料袋会危害人体健康,说它是“毒”塑料袋一点也不为过。那么,这些“毒”塑料袋究竟来自何处,又销往哪里呢?
7月4日,五里店果蔬批发市场。记者在干杂区拐角的角落,找到了那家曾被查缴56万不合格塑料袋的店铺。店铺没有店名,不到40平方米的店铺,有将近一半的地方用来堆放货物,因为塑料袋被查缴,堆放货物的地方只剩下一些大包装袋,显得空荡荡的。当天,店铺基本处于半歇业状态,卷闸门也拉下来一半。店内只有两个小孩边玩电脑边照看店铺,1个小时之内,只卖出了一包香烟。
隔壁干杂店的老板说,这家店以前确实批发和零售塑料袋,“经常堆得满满的,应该是从外面进的货。”
杨铭分析,目前桂林市面上流通的不合格塑料袋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本地小作坊生产,二是从湖南、南宁等地流入,但都是小作坊生产。
杨铭介绍,前段时间,市工商部门根据市民举报,在矮山塘附近端掉了一个生产不合格塑料袋的小作坊。这个小作坊在一间废弃仓库里,旁边还有几个大垃圾堆,执法人员走到附近,就闻到阵阵恶臭。作坊里,胡乱堆放着各种废弃塑料,其中主要是工业废胶,这些废胶气味刺鼻难闻,上面还有黑色和黄色的油状残留物,作坊把这些塑料打碎后,利用吹塑机制成塑料袋。
工商人员查处的这间小作坊,几乎能代表所有生产“毒”塑料袋作坊的现状。
这些小作坊生产出来的“毒”塑料袋,却时刻“活跃”在市民身边。
杨铭说,在检查中了解到,这些不合格塑料袋一般流往各菜市、路边小摊、小店。市民平时在小店里买米粉、装包子用的塑料饭盒、塑料袋,基本上都是这类,而菜市场摊贩们随菜奉送给市民的塑料袋,也绝大多数是这种“毒”塑料袋。
至于国家命令禁止使用的发泡塑料饭盒,比比皆是。杨铭说,正规饭店使用的打包饭盒都是纸饭盒,而很多快餐店,十有八九还在使用塑料发泡饭盒。
“毒”塑料袋确实就在市民身边。
家住叠彩山附近的朱大姐,每天早上都会去保惠菜市购买全家人一天的食材。朱大姐常备的买菜工具,是一个大塑料篮子,但买来的菜,都由摊贩免费提供的塑料袋装着,再放进篮子里。
记者采访当天,朱大姐买了豆芽、南瓜苗、3两猪肉、5个土豆,还有一些零散的豆干和调味品,整个菜篮子里至少有8个塑料袋。在菜市门口,朱大姐又给儿子买了10个热气腾腾的小笼包。“好烫,老板再给套个袋子啊。”朱大姐特意让老板多套了个塑料袋。
和朱大姐一样,李阿姨也来保惠菜市买菜。李阿姨一家三口,买的菜较少些。尽管如此,她进一次菜市,还是带了5个塑料袋出来,分别装了青菜、猪肉、玉米、葱蒜等。
记者在菜市现场观察,半个小时内,有8位市民进保惠菜市买菜。进入时,他们有的拿着菜篮子,有的空手,出来时,手上都提着塑料袋。记者粗略统计,这8位市民中,最多的带出来8个塑料袋,最少的也有3个。
如果按照这个数据估算,每位主妇每天买菜会平均使用至少5个塑料袋。
记者对比《塑料购物袋国家强制性标准》发现,朱大姐免费获得的这些塑料袋没有任何标示,袋子薄厚不均,既没有产品标志,又没有厂名等生产信息。而且,用来直接装小笼包的袋子也没见任何“食品袋”字样或者QS标志。
很显然,这些塑料袋和那56万个被查获的不合格塑料袋一样,都是“毒”塑料袋。
桂林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桂林市区常住人口97万人,即使按一家5口计算,市区内也有至少19万户。依此推算,如果每户每天平均使用5个塑料,一年下来,仅桂林市区的市民家庭,就要至少消耗3亿个塑料袋。
据国家发改委环资司的资料显示,“限塑令”实施4年以来,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的年使用量减少了240亿个以上,累计减少塑料消耗80万吨,相当于节约石油480万吨,相当于大庆油田年产量的八分之一。
那么桂林市区民众每年如果不消耗3亿个塑料袋,是否就意味可以减少塑料消耗1万多吨?也意味着可以节约石油6万吨?
如果再粗略估算一下的话,目前市民代步用的小车,一年需要消耗1000-1500升汽油,而6万吨石油至少能提炼4.8万吨汽油,这个数量的汽油足够一辆小汽车跑上3万年。
但对于现实生活中摊贩奉送的塑料袋,大多数市民显然没有足够重视。且不说少用塑料袋能节约能源的意识,就是对不合格塑料袋的“毒性”,人们的认识也不足。
朱大姐虽然也清楚菜市里的塑料袋不合格,但觉得“就用那么一下,没什么吧”。朱大姐说:“用塑料袋比较方便,比如吃不完的肉,包在塑料袋里就直接放冰箱。”
广西师范大学一位化学教授告诉记者,每天使用这种“毒”塑料袋,其实无异于服食慢性毒药。
这位教授说,正规的塑料,经过单体反应会产生高分子聚合物,这种聚合物较稳定,有一定的耐热性,预热遇油不容易释放分解化学物质。
小作坊生产的不合格塑料袋,虽然也经过了高温溶解,但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冷压,成品没有形成稳定的聚合物,遇热遇油非常容易释放致癌化学物质。
国际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也指出,如果用塑料袋打包,塑料袋中含有的增白剂、荧光粉可能会破坏人的免疫力;而且用非食品塑料袋打包食品,经加温加热后,就易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引起肝肾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疾病。
百度百科是这样描述“二恶英”的:一种无色无味、毒性严重的脂溶性物质,极难溶于水。实验证明,二恶英可以损害多种器官和系统,一旦进入人体,易于被脂肪组织吸收,并从此长期积蓄,透过间接生理途径致人体癌变,体内半衰期估计为7至11年,还具有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直接危害子孙后代的健康和生活,特别是对胎儿有毒性,引起胎儿发育异常,导致胎儿死亡。作为目前人类创造的最可怕的化学物质,二恶英被称为“地球上毒性最强的毒物”。
记者从桂林市人民医院等相关科室了解到,按照门诊接诊量看,近年来,肝肾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确实呈上升趋势,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以脑中风居多。而这些疾病还有低龄化的发展趋向,“主要和日常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接受采访的医生虽然没有直指与人们频繁使用不合格塑料袋的生活习惯,但他的说法还是能从侧面对我们作出警示。
- 上一篇:限塑令不等于全部去除塑料购物袋 2013/9/2
- 下一篇:强化多功能应用 手机银行进入普及期 2012/5/21